【卷首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对时事热点总有强烈的敏感,也有直抒己见的欲望。“师说新语”栏目希望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校园内外的新鲜事,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观点,抛砖引玉。欢迎广大同学参与到每期讨论中来,无论东南西北中,酸甜苦辣咸,同学们若有感兴趣的话题,想听听老师们的看法,也请随时向我们报送。衷心希望本栏目能和大家一起关注时事,启迪思考,身在天华,心系天下。
【作者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通识学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哲学硕士
2016、2017连续两年获天华学院“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称号
世界读书日期间,我撰写了《读书与做人》一文,与同学们分享了读书体会。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上文发表时,校内某学院的一个公众号向我预约采访。我看了一下采访的问题,多是关于经典阅读方面。作为经典阅读工作的一个参与者,自觉责无旁贷,遂接受了采访。现将视频采访时我的讲话根据回忆整理成文字,作为《读书与做人》这个话题的续篇,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不只是个别同学的疑惑,也可能是更多同学关心的。时隔半月有余,文字内容与采访现场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希望各位谅解。
在采访开始前,我问了对方同学一个问题:“你们这段采访,是要听好话,还是要听真话?”参与采访、拍摄和记录的同学众口一声回答:“我们要听老师的真话。”同学们的真诚让我很受感动,我也希望我的这些回答能对更多的同学有所启发。
壹
在当今这种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更别说是一本经典名著了。学校所推荐的30本经典书目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每个学期要完成5篇书目(原文如此,窃以为对经常读书的人来说,“书”的量词不宜用“篇”)的读后感会不会略显急躁了呢?
答:首先,我们要端正一个心态。我们不应该把“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的“锅”甩给社会。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是否真有各位以为的那样“浮躁”,但要记住你们的身份是“大学生”。什么是大学生?不只是因为你高考达到了录取分数线,然后交了学费,你就是“大学生”了,要问问自己,我们如果要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大学生”,应当付出些什么?为了你们成为“大学生”,几十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我上学的时候,每年只有100万高校毕业生,如今已经突破800万了;十几年来,你们的父母为这个目标付出了多少心血和金钱?那么同学们自己呢?“大学生”不是一个自动“黄袍加身”的称号,我们得为了这个身份做些什么,读书自然就是其中最最起码的一项任务。整个社会,工人做好产品,农民生产好粮食,官员治理好社会,士兵保卫好国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职责,大学生呢?起码得静下心来读书吧?至于学校要求大学四年读30部经典,每学期5部,该读哪些经典,目前的书目结构是否合理这些技术性问题,当然会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完善。我们正在研讨将经典的书单扩展更新,与同学们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这些都是发展中将会解决的问题,但是首先,大学生要不要静下心来读书,要不要读经典,我觉得这本身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贰
老师您觉得我们每天有多少阅读量比较合适呢?
答:你们都希望有一个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吧?如果学校严格勒令同学每天必须阅读几小时,读几页书,恐怕你们也会有意见。所以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给到大家,我只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说句心里话,跟考上985、211院校的同龄人相比,在起点上多少是存在一点客观差距的。那么我们通过四年学习,是希望把这个差距缩小呢?还是进一步拉大?毫无疑问,我们当然想缩小这个差距,甚至是“逆袭”。那么我就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我曾经在一所985院校求学7年,然后在另一所985院校工作了7年,这两所学校各有所长,但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哪天,早上图书馆开门前,门口总是排着长队,哪怕寒暑假都会如此。我自己当年算不得一个用功的学生,但即便如此,每门专业课,老师规定要阅读的书籍、文献最低限度也在5种以上,一学期那么多课程,再加上自己课外阅读的一些人文方面的经典,你们可以计算一下这个阅读量。刚才你们问我,学校每学期要求读5本经典是不是略显急躁,我只想反问一句,即使读完5本书,跟那些同龄人比起来,仅就阅读量看,同样四年时间内,差距是缩短了,还是拉大了呢?说到底,多读书,是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要压给自己的任务,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至于说每天阅读多久才合适,我的建议是,至少应该多过你花在手游、网购和看影视剧上的时间吧。
叁
我们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都要完成的(发给我的原文如此)5篇书目的读后感,有的是文学名著,有的则带哲学性,思辨性。那么这些经典著作真的适合每个阶段的我们嘛?会不会重新编排一下书目的顺序比较好,这让也能让(发给我的原文如此,窃以为作为采访问题,起码的文通字顺还有待提高)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答:刚才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说过,对30部经典的书目以及每学期指导性的读书顺序,确实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处、通识学院等职能部门也在商讨进行丰富和调整,这个周期不会太长,相信未来一年当中我们会有更多的经典著作可供选择。至于读书的顺序,目前的每学期读书安排是大约三年前我参与拟定的,那应该是一个指导性的计划,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学习进度略作微调,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当然我更注重的是大家怎么读书,而不是问题当中大家关注的怎么交读后感完成任务,恐怕我们对这件事理解上的偏差在这里。
肆
有同学觉着读书,读经典的过程是好的,可读了三年经典,自己还是离“美好生活”很远,您对此怎么看呢?
答:首先我不太确定这个感受是不是来自于那些真正把30部经典读完了的同学,还是来自于那些仅仅是“蜻蜓点水”般读了前言后记就完成了读后感的同学。基于我自己的经验,首先读经典的过程未必是“好的”,相反,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去读,那么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因为读经典著作跟读时髦作品不同,你得带上脑子去读,得思考,甚至要做笔记。有些经典著作,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绝对是治疗失眠的良药,你读书的时候得抵受住各种娱乐的诱惑,这是个战胜自我的过程,跟跑马拉松一样,即使是长跑冠军,训练中也一样会有恶心呕吐的时候。但如果你坚持下来,克服了痛苦的极限,可能最终会感受到“美好”,这是一种来自于内在自我的“美好”。世界很大,但人的经验世界其实很小,对不读书的人来说,他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从哪里来?不过就是从身边的人那里道听途说来的一套标准,比如住别墅,开跑车,做大官等等。我不是说这些生活不美好,而是说如果我们的认知,或者说价值观完完全全来自于狭隘的经验世界,我们其实就一直生活在周围人给我们定好的条条框框里,成为经验的奴隶,即使上了大学,在思想境界上也跟古代的村妇村妇没有本质的差别,有知识,没文化。读经典有什么用呢?它能把一个个你的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知道原来人生不只是吃喝拉撒,街长里短,我们还可以那样生活,世界变大了,你慢慢会发自内心觉知到什么才叫做“美好生活”,它可以与周围人的价值评判无关,这样你才自由了。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确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的人不读书,也能得享高官厚禄,也能挣得钵满盆满,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爬行动物的生存状态,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匍匐伸展,用房用车用钞票占据了尽可能大的面积,但仅此而已。读书,读经典呢?它未必能让我们爬得更远,占据的面积更大,但它会给我们一双翅膀,让我们知道自己不只是一个二维的爬行动物,而是一个三维世界里的人,它给了我们一个向上的维度,让我们明白,原来自己本可以飞翔。你们问我读书之后会不会有“美好生活”,我的回答是,缺少了读书这件事,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类,连生活都是不完整的,还谈什么“美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