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对时事热点总有强烈的敏感,也有直抒己见的欲望。“师说新语”栏目希望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校园内外的新鲜事,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观点,抛砖引玉。欢迎广大同学参与到每期讨论中来,无论东南西北中,酸甜苦辣咸,同学们若有感兴趣的话题,想听听老师们的看法,也请随时向我们报送。衷心希望本栏目能和大家一起关注时事,启迪思考,身在天华,心系天下。
【作者介绍】
聂晓晶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通识学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哲学硕士
2016、2017连续两年获天华学院“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称号
过去的一周,聂老师在忙什么呢?
除去2300名一年级同学的通识核心课程《中国文化》《科学素养》以及4500个课位的二三年级通识选修课开课这些通识学院的日常事务之外,过去的一周,我花费时间较多的一件事,应该是准备“活力课堂”试点课程验收材料了。
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起我的工作呢?因为“活力课堂”这件事,与每位同学都息息相关。
关心学校动态的同学一定听说过“活力课堂”,这是近两年天华教学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工程。然而未必有同学知道天华有多少门课程进行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现在我来告诉你一个确切的数字,截至本学期,“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三批试点,课程门数恰好100门,覆盖了全部七个二级学院。换句话说,即使以每门课程40人计算,9000多名天华的在校生中,也有4000人次参与了此项试点。当然实际参与的数字远大于这个数,因为其中有些课程是我们通识学院的公共课,覆盖各专业。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黄毅老师《唐宋名家诗词鉴赏》,梁洁老师《孙子兵法与现代谋略》,耿松老师《科学素养》,李卓琳老师《创新思维》以及我本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些课程都已列入“活力课堂”试点,“活力课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这里我不准备从宏观角度来介绍“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型及授课形式,这些内容大家可以从更权威的学校官方渠道了解。我只想从一名参与者的角度谈谈自己一学期试点后的思考,希望能让同学们更加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活力课堂”改革?它能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什么?你和我,在“活力课堂”中分别需要做什么?我的思考归纳为如下几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但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的“熟知并非真知”,究竟什么才是大家的需求,如何做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平心而论,如果不考虑未来收益,给你80分钟时间,你是更愿意听一堂课,还是更愿意看一场卖座的电影、一场精彩的球赛,或玩一局紧张的电脑游戏,又或者追一台有“爱豆”参加的真人秀娱乐节目?
作为过来人,我自己念书的时候,也时常抵挡不了娱乐的诱惑;作为教师,我也没那么大的自信能“战胜”后者。必须得承认,再“活力”的课堂也比不过纯粹的娱乐,除非已经“活力”到不是课堂的地步了。因此如果说教师是以学生当下的需求和欲望为中心,那么唯一的结果只能是你选择做一个“佛系”教师,每天把这“三宝”挂在嘴边:“都行,可以,没关系”。
那么,大家真的会喜欢和感激这样的“佛系”教师吗?我觉得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教育与娱乐毕竟是两码事,一台娱乐节目,只服务于受众当下的快乐,而一堂课,是要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我们人类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用老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的话说,就是:“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
所谓“欲望的节制和延迟满足”的意思是,唯有人类懂得,要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节制某些当下的欲望。比如说我们在婴儿期,肚子饿了就哭闹,完全不懂得等待,和小动物一样;而当我们进入幼儿园,小学,父母和老师就会训练我们等待,心急吃不了热粥,菜肴得经过烹调才更美味。别小看这种能力,正因为人类懂得欲望的延迟满足,我们才会告别茹毛饮血而享受到今天的文明。而教育正是这样的劳动,它的服务对象与其说是现在坐在教室的你,毋宁说要成就是五年,十年后那个“更好的你”。因此,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应当被理解为“以学生的未来为中心”,纵使“寓教于乐”,其宗旨还是在于“教”。
那么在“活力课堂”当中,应当怎样“以学生为中心”?我觉得,要与学生共情,在备课阶段,教师思考的不只是自己授课的难点在哪里,更应当去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可以去分析这门课过往学生的成绩表现,不仅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调研他们为什么没有考好,难处在哪里,有哪些内容是能引起他们思考和共鸣的,这样才能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在未来授课中改正过去的错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最想要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课堂,即便不是肢体上最“活蹦乱跳”的,也会是思想上“活力满满”的。
我也注意到,时下有些高校中,个别老师非常渴望自己的课程能吸引眼球,他们使出了“洪荒之力”,要么发出耸人听闻的言论,要么展示奇形怪状的道具,虽然这样确实能让他们成为“网红”教师,但我并不乐意效法。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向“娱乐至死”无底线妥协,为学生当下的多巴胺而不是未来负责,那么这个不叫“活力”,而是“活腻”。我想,我们的“活力课堂”绝不会是这样的。
(二)注重因材施教,使课程接地气
我们通识学院开的都是公共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大家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和业余爱好都不相同。在多年的公共课教学经历中,我感觉,即使同样一门课,面对不同的班级,也应当有因地制宜的授课方式和案例。此外,天华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多数同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要从事应用型而非学术理论型工作的,大家也更希望大学四年里在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方面获得训练。所以,即使是理论课,也要争取让同学有动手做、上台讲的机会,虽然一开始会有些生涩,但我发现,其实同学们比我这代人有更强的表达欲、表现欲,也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来自我表述很多观点。从效果来看,在课堂上有更多表达的同学,其主动学习欲望也更强,自然最后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是天华“活力课堂”建设为什么特别重视“任务式教学(PBL)”的原因吧。
不可否认,同学们在生活中更喜欢接触动态影音胜于抽象的文字。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还是在线学习中心,这些平台都是教育者应当学会使用的。但更进一步思考,平台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在平台上提供哪些内容。拿我上学期的试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来说,这门课的参考阅读材料可谓浩如烟海,有不计其数的理论著作、名家论文,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但我并没有在平台上推送太多这些内容,我选择的是两类:一是我自己学生时代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研究论文,二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主要著作。之所以选择这些,当然不是因为我的论文有多高水平,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同龄视角”——让学生扬弃马克思“白胡子老爷爷”的刻板印象,以青年人笔下的马克思和处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来带动同样是青年人的同学们接近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关怀,这样可以解决《马基》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不接地气”的难题。
(三)魅力飞扬,百花齐放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一个课堂的活力,还是要靠教师本人来营造。如果教师的个人魅力不足以“征服”学生,那么其他一切辅助工具都是无效的。教师的魅力在于“颜值”——并不是外表的“颜值”,而是其学识和态度。教师应当花费最多时间的永远是对课程内容的积累和完善,每次上完80分钟的课,我都会问问自己为这台上的80分钟在台下花了多少时间?看了多少理论书籍文献?做了多少思考?是否因为是上了5年,10年的老课,就不再去更新内容?我相信如果一名教师能安安静静地为一节80分钟的课花800分钟去准备和学习,那么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定是有底气,有魅力的,学生未必懂深奥的教育学理论,但学生的目光总能精确地衡量每一位教师底蕴的厚薄。
当然,在“活力课堂”中每个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个性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活力课堂”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从教师角度,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固定格式,杜绝运动式、表演式的“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再“活力”的创新,多次重复以后也会成为“套路”,如自由分组,小组汇报,课堂辩论,难免存在个别成绩优秀的同学总在小组中被推举为代表,不同的课上都是同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汇报、辩论,课业压力过大。因此同专业的老师要彼此协调,避免各门课改革形式雷同。而同学们也要避免“傍大款”、跟着“学霸”蹭小组成绩的“吃瓜”心态,毕竟“活力课堂”的初心,是让每一个人从中受惠。
作为一个六年来天华各项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从“经典阅读”“设计思维”到“天华陪伴你成长”“中英文辩论训练”再到“活力课堂”,我觉得这些改革虽然涉及领域不同,但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它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一个讲座的题目可以概括,这就是我来天华后主持的第一场通识讲座——2012年10月11日晚上在日阶402教室,主讲人是我们的叶才福校长,讲座的题目是:思维品质决定成功人生。可以说,这些年来天华历次教育改革的初心,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同学们的思维品质,以成就大家的成功人生为中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有活力,才能在80分钟里充分调动师生的思维。我曾请教过一位去过很多欧美名校的前辈:如何做到课堂有活力,有思维品质?他很风趣地回答:
“你看那些名校,走过一间上课的教室,看到里面50个学生,100只眼睛,一样大!”
“什么一样大?”我没听明白。
“100只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遗漏了教授讲的内容。”
“没有学生打瞌睡或者走神吗?”
“没有,一样大,你要搞活力课堂,先想想怎么做到这个一样大吧”前辈谈笑风生道。
本文转载自天华学院微信公众号
审核部门:新闻办
文字撰写:聂晓晶
图片摄影:来源网络
版面设计:胡子健 陈敏艳
期刊总数: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