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古至今,“道德困境”问题都是哲学家、法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热议的话题。
在古代中国 “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下,孟子面对的是“假如嫂子掉进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拉”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更多的“道德难题”被搬上荧幕或作为思想实验提出。
有人认为,“道德困境”问题是无解的,就像“媳妇和妈掉进河里先救谁”一样,是个千古难题。
有人认为,面对“道德困境”的难题,各自的立场决定了各自的道德判断。
还有人认为,人性的复杂在道德判断的一刹那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非此即彼”,而会有更多答案和可能性值得探究。
【作者介绍】
黄播
通识学院思政教学部名师,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道德哲学、经济伦理学。
先后在上海市教学竞赛和校级教学能力竞赛、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奖,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先后主持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天华学院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校内外研究课题及教材、丛书的编撰,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
前段时间看了部挺老的黑人电影,中文译名叫《迫在眉睫》,英文原名为《John Q》,整个电影情节紧凑,让人在揪心中看完。
▲《迫在眉睫》
内容说的是主人公约翰一家是工薪阶层,为养家糊口,终日奔波于生计。 9岁的儿子迈克尔活泼开朗,还是棒球运动的能手。
可是有一天,迈克尔突然昏到在棒球赛场上,被送到医院后诊断结果是,迈克尔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否则撑不了多久就会死去。然而手术费用高达15万美金,约翰一时无法支付,医院决定把迈克尔从等待移植者的名单中剔除。
作为一个父亲,约翰苦苦哀求了主治医生却得到无情的冷漠回应。在此情况下,他愤然持枪闯入了医院的急诊室,绑架了几位医护人员和病人做人质,要求院方立刻为儿子动手术。
▲成为焦点
一时间,这家医院成为了警方、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约翰没有伤害任何人质,甚至释放了两名人质的情况下,警方竟然违背了承诺,偷偷动用狙击手对约翰进行秘密射击。狙击失败后,引起了媒体的愤然和群众的一片唏嘘。
最后,这位父亲要求通过自杀行为把自己的心脏移植给儿子,所有人为之感动。不仅因为他是当今美国不近人情的医疗和保险制度的受害者,更因为伟大的父爱令人折服。
当然,约翰的儿子得到上天的眷顾,在最后时刻得到了匹配的心脏,康复了,约翰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牢狱的代价。

为什么绑架人质的行为会得到媒体和群众的认可甚至感情的偏向,甚至连被他绑架的人质都被他的行为感动?
为什么约翰最后还是要去坐牢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他的做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呢?
人们判断某一行为是非善恶时的标准是什么呢?
分析起来,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
这使我想起了道德哲学中最经典的思想实验——电车困境。
这个思想实验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
假设你站在铁轨旁,远处有一辆失控的火车疾驰而来,铁轨在你这里分道,铁轨上一边有5个人,一边有1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火车撞死5个人,但如果你拉动手边的控制杆,使得火车变道,则火车行驶至另一边,撞死1个人,你会拉动控制杆吗?
或许这时候的你有点犹豫该不该拉动变道控制杆,或许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拉动变道控制杆,因为你认为死一个人总比死五个人强,这是功利主义者的选择。
那么,再把这个思想实验升级一下,假设你站在铁轨旁,远处有一辆失控的火车疾驰而来,铁轨在你这里分道,铁轨上一边有5个遵纪守法之人,另一边有1个杀人在逃通缉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火车撞死5个遵纪守法之人,但如果你拉动手边的控制杆,使得火车变道,则火车行驶至另一边,撞死那个通缉犯,你会如何选择?
看似这个选择好像容易的多,也许很多人会说,当然拉动,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是该死的通缉犯。但,如果你了解一些康德的思想,你会认为绝对不可以拉动,因为无论这个人是不是通缉犯,杀死他都是违背“道德律令”的,是恶的。
康德主义认为,人的善恶的判断是根据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结果,尽管轨道上的人是一个罪该万死的的通缉犯,但拉动控制杆的行为意味着故意去杀死一个人,故意去结束一个不应让你来结束的生命,故意去做上帝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这是把人的生命作为利益的代价的行为,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这在道德上是万万不可以的。
因此,无论是思想实验中的“道德困境”,还是现实中的道德判断,亦或是文艺作品中的“道德追问”,都不能不考虑“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首先,任何人都值得被充分地尊重;
其次,任何物质和利益都不值得与人本身相提并论;
再次,任何行为的善恶都必须在人的动机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框架内做评价。
回到前面提到的电影《迫在眉睫》,我们的情感之所以偏向这位绑架人质的“罪犯”父亲,是因为人的道德判断不可能只依据冷冰冰的规章,也不可能只与利益挂钩,而更多倾注了动机与情感。
这位父亲绑架人质的动机不是伤害无辜,恰恰是一个人在绝望中父爱的体现。同时,他的绝望中的极端行为恰恰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薪阶层人们的种种不公以及少数富人虚伪而丑陋的嘴脸,引起了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当约翰躺在手术台上用枪指着自己的脑袋准备自杀而用自己的心脏为儿子移植时,当约翰释放了所有人质,最后走出医院时,当约翰望着康复的儿子,坦然在法庭上接受法律的审判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因为,人类情感中的“爱”和为了爱的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道德行为中最伟大的。
本文转载自天华学院微信公众号 审核部门:新闻办 文字撰写:黄播 图片摄影:来源网络 版面设计:陈敏艳 期刊总数:第1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