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师德标兵•聂晓晶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8-04-03   浏览次数:1344

导言
    2016-2017学年,全校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取得了可喜成绩,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严谨笃学、无私奉献的好教师。
    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发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践行“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学校开展了“师德标兵”和“明星员工”评选工作,刘敏、聂晓晶、石玲、张丽、张文庭、郑宁、智瑀、周亮等8名教师被授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顾倩倩、黄香琴、李忠唐、徐风帆、朱绮、王晓兰等6名职工被授予“明星员工”荣誉称号。现在,就让小编带大家去一睹“师德标兵”聂晓晶老师的风采。


简介


聂晓晶老师:我校通识学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 兼通识教学部主任
    ➢ 复旦大学 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
    ➢ 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海市礼仪协会高级培训师
    ➢ 2005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历任网络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项目主管,2012年6月,辞去交大的职位,来到天华成为通识教学部一名专职教师
    ➢ 2013年、2016年,两次作为上海市教委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教师培训优秀学员代表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访问学习

获奖经历

    ➢ 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学年度校优秀教职工
    ➢ 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 2009年、2010年  两次获得上海市教师朗诵比赛银奖
    ➢ 2014年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 2016年、2017年  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师德标兵”优秀教师 

  

四度春风化绸缪
    师德是教师对职业的终生守望,是对教学技能、教育智慧的不断积累; 师德是教师面对学生成功时露出的欣慰笑容,是学生困难时鼓励的眼神和赞许的目光,是学生梦想失落时发出的鼓舞和召唤;师德是学生离开老师后,能够在成长的岁月里不断回忆起的一份美好和眷恋,是融入学生血脉和骨髓的气质与人格。本次让我们走近“师德标兵”聂晓晶老师,听听他的故事。


谆谆教导,孜孜不倦
    对此次二度被评选为“师德标兵”,聂老师首先向通识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在通识学院,“师德标兵”完全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产生,自学院成立以来,聂老师多次在年度考评中名列学院前茅,因此他将这个荣誉称号视作同事们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从今年10月起,聂老师已出任通识学院副院长,对于新的职位,他的观点是:在大学校园里,最宝贵资源的永远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师强则校强,而所谓领导,最主要的职责是要为一线教师们做好支持和保障,以制度化的手段理顺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千方百计地让一线教师们减少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课堂教学中去。

    当然,谈到个人教学工作,聂老师还是向同学们表达了一些歉意。由于要承担学院管理工作,本学年开始他的课时量明显减少。对于过去五年12-16级的10000多名同学来说,“聂帅”的创新思维课是每个天华学子必听的课程,而在17级的开学典礼上,聂老师说,他今后不敢再夸口“教过每一个同学”了。对此,聂老师表示他早有准备,过去的一年中,他一直在招聘和培养新教师,这些新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并能够以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课堂的活力,他感慨道,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获得好评是一种快乐,而帮助新教师成长,看着他们成长为学生爱戴的名师,也同样是一种快乐。“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岁数大了踢不动了,还可以把一些经验告诉年轻队员,让他们少走弯路,看着他们胜利也一样高兴啊。”对新教师,聂老师真心鼓励道,“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要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万物抱有强烈的求知欲,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别人能弄懂的,你也一样能,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保持自我反思,这样未必能帮你挣大钱,但至少,到了中年你一定不会油腻。”

 


    作为一个“大忙人”,聂老师每天穿梭在繁重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之间,所以我们也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应对这些任务的。他表示,时间管理很重要,“当所有事情都向你奔涌而来的时候,心自然就会特别累,继而什么都不想做。现在不少同学说自己有拖延症,但在我看来这些同学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既不愿敷衍了事,又不知该如何去做,所以才会一直拖延。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周一早上把你本周要做的事写成一个列表,再把你的脑子想象成一个抽屉柜,每个抽屉里放好一件事,按照轻重缓急一件件去做,做掉一件就在列表上划掉一件,越是任务杂多时,我们越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循循善诱,有教无类
    被问及为什么会从事通识教育的工作时,聂晓晶老师回忆道:在1998年9月,他在自己大一的开学典礼上听过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福家教授的演讲,杨教授说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必须改变曾经的专才教育模式,转向通才教育。复旦的学生,不论是学文史哲、数理化,还是学金融计算机的,都应当对数千年来整个人类的文明成就有所了解,进而你们才能担负起改变世界的重任。”可以说,这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先声。

    很快,大学的第一堂专业课给了18岁时的聂老师更大的冲击:一门哲学系35个学生的“哲学导论”课,居然挤进了100多人,换了几次教室才能顺利开课,旁听的学生来自物理、金融、生物、高分子等各类专业,但学科的分野并未阻碍大家对哲学的兴趣。“专业的边界实际上都是人为制造的,大学叫什么?University!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这个地方的人,是要研究Universe的人,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整个宇宙都可以,也应当是你学习和探索的对象,这也是大学和职业培训所不一样的地方。”从那时起,便在聂老师年轻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以通识教育为使命的种子。

 


    关于通识教育的意义,聂老师援引《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的观点,通识教育最初脱胎于欧洲中世纪大学面向贵族的博雅教育,对于贵族子弟来说,衣食无忧的他们,被认为是优秀的人群,所以他们要学习那些无关于个人功利的学问,以人类文明的继承者自命,而在当时,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最多只能接受职业培训,成为一个眼界有限的匠人,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养家糊口其他都不关注。到了20世纪,大学教育已不再只为贵族服务,但受教育对象的变化也造成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有沦落为职业培训所的危险。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是要让所有学生同样拥有广阔的视野,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心怀天下,只有每个“平民”都像“贵族”那样,不仅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且也能以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教育的公平以及社会的公平才能最终实现。


钜学鸿生,良师益友

    来到天华这五年多,聂晓晶老师从通识教学部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通识学院的副院长,作为一名教师,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上,他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每个天华的学生都能在“天华陪伴你成长”的视频里,在每个学期的北大精华讲座、经典阅读演讲比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中英文辩论训练上,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见到聂老师。可以说,他这五年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天华通识教育实践的“大事记”。对此,聂老师谦逊地表示,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爱戴,因为在很多公办院校,通识课、思政课老师往往比较边缘化,而自己能被同学们肯定,也是整个天华通识教育的成功。

    天华是国内民办高校里,最重视通识教育的,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如云课程、翻转课堂、天华陪伴你成长视频、活力课堂、北大讲座、中英文辩论训练以及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通识学院从未缺席。在业余时间,聂老师还运营着“天华国学”微博、“通识天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并以实名的形式每天出现在百度贴吧上,保持与全校同学的不间断互动。聂老师说,这一切细碎的工作归总起来,就是通识学院今年获得全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的主题:立足“专通雅”,全程全覆盖,课内外联动的民办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

 


    “年轻的时候,总有一个阶段会比较迷茫,越对自己未来负责任、有期待的人就越容易迷茫,对自己未来没有想法的人倒是不会迷茫的,但这样的人在外力的操纵下即使做成什么,也未必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会迷茫的人往往是对未来有期待的人,所以他总难免去思考什么事是有意义的,什么事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聂晓晶老师告诫天华学子们“可以迷茫,但是不要迷失,即使一时半刻还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也不必过度自责。这时能做的,是把时间尽量用在对得起自己的事情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自己的未来,即使不做那么多的加法,也千万不要做减法,一定不要做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


    柏拉图说“哲学源自于闲暇”,放眼天华“专通雅”的育人方针,聂老师认为,“专”是学会谋生的技能,是要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学,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而通识教育的“通”是希望同学们在谋生的基础上保持一颗好奇心,多了解那些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真正像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那样”以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在此基础上,学会怎样去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将这些闲暇变成一种“雅致”,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并不取决于他住多大的房子,名片上印着几个头衔,因为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干什么要佩服他?倒是要看看他闲暇时候做些什么,如果这个人的主业是个工程师,闲暇时候还能学会八门外语,掌握八种乐器,文史哲数理化,人生经验历史行程,样样都能谈笑风生,那我就不得不膜拜他了。”聂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诠释着他对“专通雅”的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聂晓晶老师承诺,将竭尽所能在教学和学院管理工作中承担重任,为实现学校“专通雅”的育人目标和国际化发展奉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天华学院微信公众号 


审核部门:新闻办
采编团队:记者团
文字撰写:施源  姚菲凡
图片摄影:余绮炜
版面设计:周天媛
期刊总数: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