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武装头脑”——叶才福校长走进思政课堂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8-04-03   浏览次数:1254

    学生在讲台现场书写板书、制作PPT的思政课你遇到过吗?上课有几十位同学踊跃发言的思政课你遇到过吗?12月7日上午,校长叶才福走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政课堂,以“让实事求是的品质武装头脑”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课堂设计,展示了不一样的思政课风景,让在座的师生感受到了思政课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活力”!

    2月7日上午10:30,校长叶才福走进日阶101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政课堂,以“让实事求是的品质武装头脑”为主题,与来自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德语专业的学生,共同掀起一场思政课的全新尝试。部分思政课教师参加此次活动,任课教师齐砚奎主持。

  

  

  

  

  

  

  

    此次活动是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15〕4号),为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教委、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的要求,推出的一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讲课内容
    
叶校长的讲课由两个问题切入:一是本门课的精髓是什么?二是本门课的收获是什么?


问题一:本门课的精髓是什么?
    叶校长运用启发式思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概括出本门课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叶校长进一步追问同学们,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同义词有哪些?反义词有哪些?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这门课的精髓?进而概括、提炼出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叶校长通过不断提问,梳理了中国历史5000年前、2500年前、1200年前、600年前、300年前、150年前、75年前、40年前的时代特点,分析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和新时代的内涵,重点讲述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指出实事求是的品质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问题二:本门课的收获是什么?

    叶校长在不断的提问中,总结大家的收获。指出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以致用,不能主观臆断。随后,叶校长着重分析了实事求是的实现路径,总结了实事求是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提醒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社会,“三思而后行”。

  

  

  

  

  

讲课妙招
    
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叶校长自有妙招。叶校长讲课思路清晰,语言精练,风趣幽默,课堂掌控能力游刃有余,能够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

  

让学生动手
    
如果老师上课不写板书、不做PPT,这样的课堂效果好吗?能有活力吗?此次思政课上,叶校长安排一名学生在讲台现场书写板书,另安排有一名学生现场制作PPT,这一妙招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成功吸引了场下同学提高了听课专注度!课堂活力十足!

  

  

让学生动脑

    为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叶校长的妙招有:一是讲课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思维,频繁提问、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为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叶校长事先制作表格,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场填写,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二是叶校长讲课案例多,故事性强;语言精练,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到十九大报告讲到2035年和2049年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时,提到新时代的中国人自豪感和兴奋感又回来了,他说西方国家是“拳击赛”,我们国家是“接力赛”,中国方案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学生动口
    叶校长说:“不要迷信老师,最好的学习就是自己要说。”怎么让学生动口?叶校长为了让学生动口主要是采取提问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效果。在叶校长的思政课堂上,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老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老师不断概括,进而总结出来的。叶校长通过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让课堂气氛“活力无限”,使理论知识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师生感受

    丁彩霞老师:叶校长今天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公开课,总的来说有两点感受最为深刻:其一,线索清晰,其二逻辑严密。叶校长以问题为切入点,全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活跃了气氛,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活力所在。此外,叶校长很善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理论到实践,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实现理论的升华。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广大年轻教师而言确实值得思考和学习。

    聂晓晶老师:叶校长的课程紧扣“实事求是”这一核心概念,引经据典,联系现实,信息量非常丰富。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实事求是”这一核心概念深刻领会,同时也能感受到“实事求是”这一品质对自身未来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叶校长在授课过程中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在他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参与度很高,思政课程重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体现了授课教师高超的掌控能力和知识水平。对于一名思政教师来说,我们能从这堂课程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在日常备课工作中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育知识的广度,在一线教学工作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思政课程不仅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理论,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孙中淼老师:叶校长上的这堂思政课,采用了倒叙和学生参与制作课件、参与讲课的方式,以启发式的问题带入课程内容,然后以时间为轴,纵观古今,循循善诱,将枯燥的思政知识与史实结合,如溪水般潺潺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既沁人心脾,又明鉴实事求是的精髓。最后,叶校长提出“三思”而后行的“三思”该如何思,怎么思,思什么。此课程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拓宽了思路,创造了活力课堂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理念,让大家有一种“哦,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么上”的顿悟。

  

  

 
    叶泽方同学:很荣幸上了叶校长的思政课——《用实事求是的品质来武装头脑》。而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特殊的体验,我作为一个板书人的角色参与了这一堂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听着叶校长生动有趣的授课内容,一边在黑板上展现出上课的主要内容,就像是把自己的笔记分享给了大家一样。叶校长的上课方式也非常吸引人,通过提问方式,很好的与同学们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并通过问题激励了同学们思考。作为一个板书者,让我对于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与要点有了更好的把握与理解。这门课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而这门课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三思”而后行,这堂思政课让我受益匪浅。”

    陈晓理同学:这堂课上的很有逻辑性,先说了这门课的精髓,最后让我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收获。首先点明了精髓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又从中国文明的起源追溯到现当代,每个时间段都说明了当时华夏人民的心情与精气神,在这个历史分布的PPT文字制作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叶校长的思路。上课过程中校长对于同学们思路也进行了引导,包括我在上面做ppt也会跟着校长的语言来思考归纳一些要点。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年轻人现在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应具备这门课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课业。

  

  

  

    黄家文同学:叶校长在上课前就强调了作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简单的听课,而是应该有听、说、记以及思考,这就让我觉得我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课堂学习模式,主动地参与老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叶校长以“实事求是”为开篇基础,并将“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贯穿到整节课中,不仅让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重点,更让我明白了课堂上的东西不仅仅是纸质版的,更是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特别是最后提到的“三思而后行”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叶校长还跟我们讲到了历史和未来,这就让我知道了每门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单独的学科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脚踏实地,学会思考,做一个正在努力成长并且富有钻研精神的当代大学生。

    谢习文同学:这课堂学会了很多知识,整个课程也很令人开心。这门课的内容偏于理论,难免枯燥,上课分神,但是今天完全没有。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叶校长的课程中,板书和PPT是当堂让学生制作,很好的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也与普通提问不一样,就问题深入提问,让我在开心自己回答好第一个问题的同时也不免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因为在回答叶校长提问的其他问题时不能详细说明白,所以今天课堂后反思了很多,在本次课程结束后制定了很多读书清单。最希望的就是叶校长以后还可以给我们上课,以前觉得与校长会有点距离,上了课以后觉得叶校长很可爱也很独特,不管是传达给我们的课程知识还是思想见解都很让人敬佩,都有自己的见解,让我很羡慕。在本次课最最开心的就是,校长老师传达给我们的辩证思维思考的方式,“什么事情都问为什么”,这样才可以增长知识,而不是持有定势思维导致以后眼光短浅。

  

  

  

转载自天华学院微信公众号    

审核部门:新闻办
采编团队:记者团
文字撰写:校党委宣传部
图片摄影:纪云彬
版面设计:周天媛
期刊总数: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