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 师德标兵专栏·聂晓晶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8-04-03   浏览次数:927

供稿:校大学生记者团  

    2015-2016学年度,全校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取得了可喜成绩,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严谨笃学、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深入,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发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践行“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学校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工作,李娟、韩苏曼、胡玥、周丽婕、聂晓晶、刘敏、盛术俊等7名教师被授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就让小编带大家去一睹他们的风采。


简介
    聂晓晶老师,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通识学院院长助理、通识教学部主任
    ▼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哲学硕士
    ▼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海市礼仪协会高级培训师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师、招生办公室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项目主管

获奖经历:
    ▼2007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学年度校优秀教职工
    ▼2008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组成员)
    ▼2009年04月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
    ▼2009年05月  上海市教师朗诵比赛银奖
    ▼2010年05月  上海市教师朗诵比赛银奖
    ▼2014年12月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2015年05月  获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
    ▼2015年12月  《哲学导论》课程获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优秀课程(暨2015年度校内优质课程)
    ▼2016年09月  获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师德标兵”称号
    ▼2013年、2016年,两度获得上海市教委“强师工程”培训优秀成绩,获得赴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访问学习机会

  

心香一瓣奉杏坛

    周四的上午,下起了大雨。上海的温度急转直下,透着渐入深秋独有的寒气。而本周我们在对话了天华男神教师聂晓晶后,却在心田汇入暖流。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尽管在通识课上我们不难看到聂老师熟悉的身影,可在课堂外见上他一面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学期由于工作量大,最多时每周32课时外加讲座的巨大工作量使得聂老师的生活格外忙碌,不仅在学校没有一刻空闲,常常回家后还得回复学生们的邮件和提问。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觉辛苦,反而笑着对我们说道:“教学是我只能做并且必须做的事情。”
2007年8月26日,是一个聂老师至今牢记于心的日子。那天他第一次走上了讲台,寻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觅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身份与责任。当时还在交大做行政工作的聂老师,机缘巧合被要求代课,讲述中国文化概论。由于对三尺讲台的陌生和紧张,聂老师准备了很厚的一沓备课笔记。短短的三个小时,他写满了整个黑板。他说:“虽然现在看来那堂课,上得十分青涩。可从学生的目光中,我读出了肯定,也读出了在之前的工作中没有体会到的东西。从那一节课后,我就觉得教书或许是我命中注定的岗位。”
    正是由于那次契机,他爱上了教学,喜欢上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喜欢上了与学生们精神交流的每一个瞬间。所以当祝亚平院长向聂老师提出邀请、来天华授课时,聂老师只问了一个问题“是否为全职教学工作”。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没有半点犹豫地来到了天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985高校稳定工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想聂老师正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他的这个决定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说到底却是他根深蒂固的情怀使然。他为此感到生命鲜活、不受拘束,这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事吗?
    人生只有这么长,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是多么的不易,使自己的价值能有合适的舞台绽放又是多么的难得。聂老师是个幸福的人,他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间,挥洒着他人生独有的情怀。

  

【一场电影,一生负责】
    
提到如何才能算是一位好教师,聂老师做出了这样的一个比喻。“我认为上好一堂课和拍好一部电影其实很像。”在聂老师看来,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得是一个好的导演,他得编排好整堂课的起伏,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他还得是一个好的编剧,事先做好大量的准备,充实“剧本”,不让观众挑出破绽;同时,他当然也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这样才能把信息传递给观众。只有做好这三者,才能取得高票房。
    基于这样的认知,聂老师总是为了自己的那场“电影”尽心竭力。为此,他经常需要花上十倍以上的时间,消化研究要教授的课程,不断地寻找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们理解。“一个好的例子讲出来很轻松,但事先可能找了有九十九个被淘汰的例子。”
    废寝忘食亦不觉辛劳,有时直到晚上九点四十,才搭上空无一人的十一号线。这一切,在聂老师看来,亦是一种责任。
聂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更可贵的是对岗位始终如一的坚守。即使今日生活天翻地覆,明日讲台前依旧风轻云淡、谈笑风生。站上讲台便要担起一份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到课堂质量、教学水平。今年七月,聂老师的父亲在其赴美学习期间去世了,他甚至没有看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在考察回来后,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他没有对任何学生和同事讲起这件事情,也没有在课堂上流露悲伤的情绪。他将丧父之痛默默埋藏心里,用微笑面对学生,用教学成果向天上的父亲表达自己的哀思。
    今年是聂老师教书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来他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他谦虚地说自己并不能算优秀,该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能走到今天不仅靠自己,更要感谢学生们的鼓励和支持。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目光让他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更让他意识到作为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一颗红心,一生敬党】
    对于党性,聂老师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深刻认知。他拿基督教徒作比,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必然读过《圣经》,因为这是基督信仰中最高的权威,独一的经典。可是现在很多想要入党或是已经入党的同学又有几个完整读过《共产党宣言》呢?”他在自己的经典选读课堂上就曾做过一次统计,发现二百人的大教室里能举起手来的不过两人。
    共产党党章、党史、党的理论等基础知识是一个党员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也是党员入党的起点。这些在聂老师看来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由于大学生党员属于成长阶段,对党的认知未必能一蹴而就,聂老师对此有着宽容的发展性眼光。
    “但指导这些新进党员,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就是我们党应该做的事。”聂老师认为进行党的理论研究,其意义正是在于完善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小我过渡到大我。事实上,在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中实现“小我”的个体成就,从“格物致知”通达“家国天下”之关怀,这既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聂老师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人。他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引导听众去思考与感悟。他的教学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知识储备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从听众的角度寻觅出最佳的教学方式。他的心中对教学和学生充满了爱与善意,真诚而又外化、朴实而又坦荡。四年同行,三生有幸,与你相遇好幸运!


【责任编辑:吕扬和、杨雯祺】
【文字:杨雯祺、姚梦婷】
【摄影:纪云彬、孙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