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9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3-02-28   浏览次数:475

教研日志(2.27)

时间:2013年2月27日,下午1:00—4:0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创新思维课程试讲
参加人员:祝亚平、黄毅、甘小明、聂晓晶、王春晓、王慜超、游洋阳、梁洁
程序:
一、听课情况:
下午1:00—2:10,由王慜超老师试讲通识必修课《创新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课,主要内容包括:批判思维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的五部曲、常见的13种推理谬误等。
下午2:30—3:50,由聂晓晶老师试讲通识必修课《创新思维》中的《设计思维》课,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思维、思维与学习的关系、如何创新、如何利用创新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课程采用了问题导入、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
所有老师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的讨论与交流。
二、课后交流
黄毅: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王慜超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准备认真,内容充分,条理清晰,所引用的案例丰富,但内容量偏大,正常课时(80分钟)内不容易完成,可适当精简内容,提炼重点。在讲述中可适当引用东方国家的一些案例,以避免在讲述中全面西方化。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聂晓晶老师的《创新思维》课程,条理清晰,善于将理论教学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生动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课程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但急需落实的正是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创新思维实践中心的打造。

甘小明: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王老师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这门课的主体内容,章节安排,强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本次课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批判思维的重要性,2、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3、批判思维的五部曲4、常见的13种推理谬误。王老师备课认真,PPT制作精美,课程设计思路清晰;上课深入浅出,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解释专业概念,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聂老师先从总体上介绍了这门课的主体内容,章节安排,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是进行设计思维、设计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强调课程教学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举例交大校友捐赠的食堂饭菜计算系统的事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创新思维课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运用到提高我们日常生活质量上来,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聂老师上课幽默活泼,实践操作性强,能把教学形式与课程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聂晓晶: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王慜超老师今天试讲了《创新思维》课程的“批判性思维”一章,课件制作非常精良,内容相当丰富,足证王老师备课认真、充分。希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兼顾到本门课程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授课目标,适当压缩理论讲授的篇幅,以更多的实践操作及案例来吸引学生兴趣,语言方面还可以加强趣味性,围绕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来改革。
2. 聂晓晶《创新思维》自评:
我今天试讲《创新思维》课程的“设计思维”一章。“设计思维”是《创新思维》这门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的章节,是天华学院向国外名校学习引进这门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因此,授课的形式、内容都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避免以概念的讲授、灌输方式来授课,以创新思维如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概念,再对概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和补充,也希望得到通识教学部各位老师的指导。

王春晓: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准备充分,材料丰富。能够通过典型事件引入正题,将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常识;既有对理论的解读,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例,课堂不空洞乏味。建议将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展开,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课堂设计缜密,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及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事例引入课堂,把新鲜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吸引了学生兴趣。

游洋阳: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详细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误区,案例翔实丰富,联系实际,能够很好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有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PPT制作特别精美,动静相宜,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然而课程内容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吸收不良。教学中教师口授时间居多,学生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较少,可酌情增加。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以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为实例,结合其运作模式,为学生介绍设计思维的具体内容,讲述清晰,内容详略得当,让学生对设计思维形成一个直观全面的印象。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步骤,便于学生学习实践。其中穿插互动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可增加学生团队作业与展示。

王慜超:
1. 王慜超《创新思维》自评:
详细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常见误区,案例翔实丰富,联系实际,能够很好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有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PPT制作特别精美,动静相宜,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然而课程内容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吸收不良。教学中教师口授时间居多,学生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较少,可酌情增加。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以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为实例,结合其运作模式,为学生介绍设计思维的具体内容,讲述清晰,内容详略得当,让学生对设计思维形成一个直观全面的印象。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步骤,便于学生学习实践。其中穿插互动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可增加学生团队作业与展示。

于晏如:
1. 王敏超《创新思维》:
王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创新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导入部分以美国的高考为例比较容易引起的学生的兴趣,内容间的衔接也很流畅,从美国高考中的独特的部分讲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这个话题。另外,课件设计科学有条理,语言风格轻松幽默。教学建议:整体内容可能会超出一堂课八十分钟的设定,建议将“思维误区”这部分进行简化,课程后半部分可以着重强调“建设性批判”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些建设性批判的成功案例对这个进行概念诠释。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聂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创新思维》中的《设计思维》。课程的导入部分采用问题式导入的形式,将创新思维中的思维与学习这两个概念做了对比,逐步启发学生。选取的案例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既不吃力,又能有一定兴趣。课堂的节奏感很好,课堂用语准确生动。教学建议:斯坦福的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与与案例的结合可以更紧密一些,在结尾部分可以总结一下“食堂”案例,将案例破解的具体环节与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的对应关系在课件上更清楚的表述出来。

梁洁:
1. 王慜超《创新思维》:
王老师的课内容翔实,准备充分,逻辑线索清晰,尤其是一开始
从美国高考的例子如题告诉学生们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要学会批判,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批判性思维的一些思维特点和思维误区,应该说他的这门课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十分难得。但是他所存在的问题也正基于此,因为知识点过多过深,所以可能会让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的时候有困难,并且很可能80分钟的课没法讲完。因此建议王老师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抓住几个重要的地方阐释清楚即可。
2. 聂晓晶《创新思维》:
聂老师的课较王老师更多的属于实验操作的环节,因此他的课理
论部分并不太多,而且针对需要学生去理解的概念采用了问题导入式的方法展开,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通过学生们身边的“食堂拥挤”问题展开了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为食堂建言。这样的安排让学生觉得和自己有关,因此激发了参与的热情,比起让学生觉得遥远而陌生的务虚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互动效果会大大提升,并且通过互动能让学生们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聂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我们大家都是一种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