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志(9.13.2)
时间:2012年9月13日,下午2:40——3:2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王慜超老师试讲课
参加人员:祝亚平、黄毅、聂晓晶、梁洁、游洋阳、王春晓、甘小明
程序:
1. 听课情况:
王老师试讲了他在本学期即将开的一门通识课《科技前沿》的一次课《环境科学与社会》,内容包括:什么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如何保护环境等,所有成员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点评和交流。
2. 课后交流
个人意见:
黄毅:
王老师具有天津人的语言风格,可尝试将相声式的语言引入教学,提升学生兴趣。能在黑板上画一些简笔画引起学生注意也是其优点。授课资料的准备充分详实,但超过了一次课程的涵量,可适当精简。应更熟悉课程内容本身,以便讲述更为流利。视频选择上应更贴近现实生活,PPT制作上可进一步完善。可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尽快丰富自己的授课经验。
梁洁:
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没有什么问题,语言流畅,逻辑清楚,大量的多媒体和图片的引入,这些都是很好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专题处理地比较学术化,和通识课的知识普及的定位有些偏差,应该更多的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而不必过多地阐释概念。
聂晓晶:
王老师作为首次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本学期承担了通识必修课程的讲课任务,在王老师的讲授中,我们能感受到王老师作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讲课资料翔实,图片及影音资料充足,在授课过程中也努力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科技类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略显不足的地方在于,王老师在授课语言的连贯性方面还需积累经验,讲课毕竟不同于日常交谈,讲课不能有太多的停顿思考,因此上下文之间的衔接,特别是课件内容前后页之间的衔接性语言需要事先有所准备。另外,在资料选取方面,应当更加注意选择与授课内容更有关联性的材料,特别是科技前沿课程,应当注意影音材料的视觉冲击力,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最大化。
王春晓:
作为天津人,王老师能够将相声的说学逗唱赋予新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图片的运用很好地配合了授课的内容。语速适中,语调轻缓,表达清楚。如果能够将大家都熟悉的环保事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课堂上,相信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甘小明:
王老师的《环境科学与社会》课,以幽默的自我介绍开场,让后向学生说明该课程的背景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此通识课的意义,在课程进行中,王老师主要通过电影视频的观看,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与社会的影响,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观看视频后,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环境科学与社会”的理解与认知。王老师在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配以漂亮的板书,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化。
游洋阳:
内容详实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把教授主题给学生做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实例引用触目惊心,对学生意识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能够激发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擅长使用简笔画等个人能力能帮助他迅速在学生中树立形象。但是讲解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注意学生的反应,增加一些互动情节。举例最好能够贴近时代,可使用当下发生的热点环境事件,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加课程的感染力。
自我意见:
我本人是第一次走进课堂教学,身上难免会带有学究气。对于我所主讲的科学素养的后四讲内容,我在准备上还是比较充分的,而且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从教学进度的安排上我还是花费了一定心思的。但是由于实际教学经验的缺乏,而且在教学艺术上的稚嫩,都使我并没有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得以展现出来。而且我过多地使用了现在的学生不太熟悉的素材(我的学生是大一新生,他们大多为94年以后出生),导致我的课堂教学可能面临一定的“冷场”。而且我在教学语言和体态方面都不太自然,显得有点紧张。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应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其他六位老师各有所长,他们的经验方法,也都是我个人进步所不能缺少的必要资源,同时我也相信,我会和今后的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将我们的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活泼,更具交流性和建设性的场所。
3.领导点评:
祝亚平:
冷静幽默,板书漂亮,善以简笔画表达抽象概念,条理分明。
本课为通识必修课,不强调学术性,更强调引发兴趣,引起思考。对于内容的组织过于学术化,所举的例子有些不恰当,如用科幻电影或上世纪日本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建议重新组织内容,以大量的视频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力,加深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讲课时声音太小,需要投入更多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