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5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2-09-14   浏览次数:363

教研日志(9.12.2)

时间:2012年9月12日,下午2:40——3:3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甘小明老师试讲课
参加人员:祝亚平、黄毅、聂晓晶、梁洁、王慜超、王春晓、游洋阳
程序:
1. 听课情况:
甘老师试讲了她在本学期即将开的一门专业课《文献学》的第一次课,即向学生们介绍文献学的初步认知。内容包括:何为文献、文献的载体有哪些等,所有成员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点评和交流。
2. 课后交流
个人意见:
黄毅:
该课程是国学院的一门专业课程,甘老师的博士背景保证了教好这门课程所具备的专业性。需注意的是第一讲应适当注意提升学生对古典文献学的兴趣,应结合一些实例来强调该门学问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另外,关于甲骨文辨认应选用像素更高的图片。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议与该课程教师沟通以达到教学内容上的互补。
梁洁:
甘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和力,上课时的精神风貌特别好,面带微笑,时常走动,进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互动,这样的课容易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稍微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引文的地方没有加以解释,可能会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看不懂,而另外一些常识性的地方,则应该略过,否则在内容处理上会难易不均。
聂晓晶:
甘老师开设的“古典文献学”课程是国学院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作为新教师,承担这样重要的课程是一种挑战。甘老师讲课仪态亲切,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能够在讲课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近距离互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甘老师在一段讲授之后立刻进行知识总结,对学生掌握听课内容,加强记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在课件制作方面,甘老师努力使用多媒体方式,以图片和影音渠道辅助讲授,在文献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中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突破和探索。
王春晓: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文献学给人的印象就是乏味。甘老师通过亲切、随和的语言,授课时走到学生中间的做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学课件中多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参的推荐则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对于PPT,应尽量减少字数,增大字号,这样会突出重点,同时,文献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游洋阳:
专业功底扎实,论证资料翔实,课程结构设计清晰,作为导入性课程能在第一节课给予学生对“文献”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影音文件与大量图片配合说明基本概念,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专业的学术术语。教态自然亲切,深入学生中间,营造一种亲和感。偶尔文字信息量较大的ppt切换速度过快,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王慜超:
甘小明老师的中国古代文献课历来被认为是一门苦差事,但是我想甘老师的课却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新意,并且使我收获颇丰。她的课对于基本知识的讲授,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都把握得还是比较得当的。尤其她在讲课过程当中,非常注意走入学生讨论当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值得我和其他老师借鉴。
自我意见:
本人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第一次课主要介绍“文献学的初步认知”,首先教师自我介绍并介绍参考教材,然后开始介绍“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通过视频“八佾”向学生介绍广义上的文献包括:“有知识的人、音频、视频等一切含有信息的资料”但我们《中国古典文献学》这门课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其次通过解释和交流使学生对文献有个全面的感性知识。最后以载体为分类标准给学生展示“甲骨、金(青铜)、石、竹木”等中国古代常见的文献形式。教学的自我评价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生动活泼性有待提高。
3.领导点评:
祝亚平:
资料翔实,内容有序,旁征博引,知识准确。
似可讲得更加绘声绘色,材料的故事性有待加强,对材料的讲解可以更加地深入,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如孔子说礼引出文献一词、甲骨文的故事、石鼓文与毛公鼎的故事等。
对文献这门学科,首先要有一个交待,源流、大家、名著、学术走向等,要让学生有一个全盘的认识。
口音尚须修正。教态应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