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志(9.12.1)
时间:2012年9月12日,下午1:00——1:5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聂晓晶老师试讲课
参加人员:祝亚平、黄毅、甘小明、梁洁、王慜超、王春晓、游洋阳
程序:
1. 听课情况:
聂老师试讲了他在本学期即将开的一门选修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一次课,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参考资料的介绍,如何进入哲学之门,本学期的主题安排等,所有成员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点评和交流。
2. 课后交流
个人意见:
黄毅:
聂老师曾从事过网络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多设思考题;能用时尚词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PPT干净,授课条理清晰。由于是哲学课,对于所举的哲学语言例子,应给予适当解读,方便学生理解;设置讨论的过程中,应注意应对各种情况的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应多注重从网络教学向班级教学形式的转变。
梁洁:
聂老师的哲学与人生本身是很难讲的一门课,但是聂老师把它处理得妙趣横生,相信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聂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将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枯燥的理论讲得很生动很有趣,这其实非常考老师的课堂设计能力,而这样的设计能力又是建立在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只有非常了解和熟悉这门课,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举重若轻,否则就只能照本宣科,讲不出新意,而学生也不会喜欢。所以我们教师还是应该在本专业本学科上多下工夫,勤修内功,方能提升整个讲课的功力。
甘小明:
聂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课,首先是个幽默的专业介绍,当人家问:“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是复旦。”这个回答会让旁人“哇”的一声表示赞美,继续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哲学。”这个回答会让旁人“哎呦”一声表示惋惜。借此幽默“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与其所谓的“冷门”性,为本课程的进行埋下伏笔。接下来从哲学概念的解释与认知出发,首先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感知:“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课堂的显著特点是幽默风趣,如在说明 “身体(body)、心智(mind)、精神(灵魂)/sprit/soul” 这一组哲学术语的时候,聂老师给出了一个“case”,如在谈恋爱这个事件中,陈冠希是用“身体”在恋爱,电视上的相亲节目大多都是用“心智”恋爱,首先用脑袋估算下对象的身价、财产等。而我们最向往的当时“精神”恋爱,即真正的身心交融的爱恋,课堂上老师总能在轻松的幽默中让学生感悟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让学生感觉哲学其实也很有趣。
王春晓:
哲学本就是较难讲好的一门课程,极有可能流于概念的剖析,从而导致课堂枯燥无味。聂老师的《哲学与人生》通过问题的方式导入,易激发学生兴趣;由哲学起源讲起,循序渐进,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融入的具体生活,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课堂与学生互动、学生讨论较多,适合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但在具体授课时应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
游洋阳:
语言非常有感染力,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梳理通畅。讲解表现非常的专业。同时设置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与日常需求,活跃气氛,因此讲解严肃内容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然而学生对哲学了解认知有限,专有名词与相关背景内容需要更详细与更多的使劲。并且在互动环节需要考虑更多实际情境与突发状况。这个就要求老师有较高的随机应变能力。
王慜超:
聂晓晶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因为他的课正像他自己所许诺的一样,完全没有把枯燥的哲学理论和晦涩的哲学原典搬出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小处着眼,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其个人对哲学问题的深刻理解,将传统哲学问题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而且他讲课自然,语言幽默,问题富有启发性,课堂组织能力强,这些也都是值得我日后学习的地方。
自我意见:
此次试讲我选择本学期开设的三门课程中“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的导论部分,作为哲学类课程,且是通识选修课,我希望突破传统哲学类课程抽象且略显枯燥的授课方式,多采用互动和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当说在试讲之后还是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些肯定。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初到天华,对本校的学生、教室环境等方面仍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留意到字体大小等细节。另外,对于现场互动的问题设计,应当更加考虑到学生的现场反应,对问题的开放度应当有更贴切实际的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融入互动的氛围,对课堂的突发情况也应做好预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好授课的全过程。
3.领导点评:
祝亚平:
语言亲切幽默,哲理娓娓道来,层次逻辑清楚,课堂气氛轻松。
似可再煽情一些,收发之间可以控制得更加自如。生活中的例子应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