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志(9.11.2)
时间:2012年9月11日,下午2:40——3:2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王春晓老师试讲课
参加人员:祝亚平、黄毅、梁洁、聂晓晶、王慜超、游洋阳
程序:
1. 听课情况:
王春晓老师给大家试讲了她在本学期即将开的一门选修课《中国四大名著赏析》的第一次课,内容包括:四大名著的概况、四大名著讲了什么、《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的成书背景、《西游记》背后的小故事等。所有老师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的讨论与交流。
2. 课后交流
个人意见:
黄毅:
王老师因有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基本功上具备教态大方、口齿流利、知识点熟悉等优点。并能注意到通识课程的兴趣引导。但作为该课程的第一讲,应更多地从整体上来讲述四大名著的基本知识,并比较其不同的文学特色。应更注意从人文情怀上来准备课程,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为人和处事之道。并应更多引领学生关注原著,开展经典阅读。
梁洁:
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语言流畅,侃侃而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旁征博引,生动自然,逻辑清楚,有亲和力,板书也很漂亮,这些都值得其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学习。稍微给点建议就是:有些内容的处理过于仓促,可以适当再深入一些,可以抓住一些专题讲深讲透,不必只是停留于常识介绍上。
聂晓晶:
王老师开设的“四大名著赏析”课程是一门通识选修课,在授课的时间段落把控和投影课件的制作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仪态方面,王老师自信、亲切的讲授风格也值得其他新教师学习。从课程本身来说,王老师可能还要注意课程内在逻辑结构的完善,把所选取的各种关于四大名著的背景材料进行整合,形成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固定的授课结构。其次,作为通识课程,应当更加明确开课的目的所在,除了作品本身的文本解读,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原著之外,应当同样重视概括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在讲课过程引导学生来感悟。
游洋阳:
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在第一节课对学习对象建立比较清楚而全面的印象。导入例子“一句话里的四大名著”非常新鲜有趣,能够迅速地提起学生的学习认识兴趣。然而讲述过程中,与学生的交互活动较少,对原典的关注度略有不足,内容没有跳出传统主流思想,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理解的交流。并且在PPT的制作效果上,如字体大小颜色,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王慜超:
王春晓老师的四大名著导读课,生动形象,且极具历史感染力。同为新教师,王老师的课是比较自然流畅的,在这一点上,就很值得我本人学习。她能将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娓娓道来,而又不乏知识的系统性。这确实是需要一定功底和教学智慧的。我个人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以后也应该向王老师学习,在这方面多多提高。
自我意见:
首先,课程设置有偏差,对人文性的阐述不够。另外,应注重引导学生去读原著以及教会他们如何去读。其次,要注意所讲知识应尽量贴近现实,尽量做到与其他文本内容相结合,可以将那些具有冲击力的文本拿出来解读。第三,要多查资料,讲课内容要充实且丰富,易于学生接受,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领导点评:
祝亚平:
教态端庄,内容丰富,联系现实,媒体得当。
概论部分应把四大名著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为何是这四本书?为何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著?人物的个性化为何让人喜闻乐见?
要强调原著与影视剧的差别,鼓励读原著。
要加强学术性、趣味性,多联系现实生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导论的内容尚须调整。课堂互动还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