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2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2-09-12   浏览次数:342

教研日志(9.11.1)

时间:2012年9月11日,上午10:30——11:20
地点:国学院专用教室 月华楼368教室
活动主题:黄毅老师示范课
参加人员:祝亚平、梁洁、甘小明、聂晓晶、王慜超、王春晓、游洋阳
程序:
1. 听课情况:
黄毅老师给大家示范了他的《中国传统道德——孝》这门课,包括孝字释义、关于孝的自我思考与交流、孝的小故事、孝的传统典籍导读等。所有成员均认真听课,并记录了笔记,参与了课后点评和交流。
2. 课后交流
个人意见:
梁洁:
首先,黄老师的课ppt制作得非常精美,图片、多媒体链接、文字动画甚至文字的颜色、字号、字体所有细节都下了很多功夫,这点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其次,在互动环节,黄老师也做的很好,设计了很多学生都能参与的环节,真正做到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第三,黄老师语速适中,轻重缓急,富于变化,让学生听起来不容易听觉疲劳。第四,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知识点分布得很均匀。第五,在某些问题上,真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聂晓晶:
黄老师的讲课充分展现了国学教师温润儒雅的学人风范,语调舒缓,风度翩翩。首先,作为全校性传统文化通识课程,黄老师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用一个个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传统经典所蕴涵的道理介绍给青年学生。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黄老师进行了多种创新,用问卷、讨论、头脑风暴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互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另外,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最讲究“知行合一”,黄老师能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身边年轻人的鲜活故事来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实践课程中学到的哲理,在这方面,可谓实现了开设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甘小明:
黄老师的《孝悌》课,把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古代二十四孝)和现代意义上的孝顺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层次感,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了古文字分析、图片、视频(包括当下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独白)等多种教学资料,课堂上时而穿插的“思考与交流、问卷与交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跟随老师的思路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并通过问卷的形式把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真正的孝顺”和自己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在问卷上写下自己做得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和“子夏问孝”中“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等的解读,使学生明白真正的“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实质性的升华。
王春晓:
黄老师沉稳的语言给人以学者授课之感。通识课程虽无教材,却在黄老师精心设计下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大量新闻图片及视频的引入,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将基本道理寓于其中,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接受。
游洋阳:
讲课节奏均衡稳定,多媒体与互动环节穿插时间平均十五分钟,能够持续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互动活动安排较多,如问卷调查,追求在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创新。对于孝悌之道这样比较空的概念,有意识地选择原典教学,并在内容安排上,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最后,教师以亲身经历为例,言传身教,感动人心。
王慜超:
黄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他对其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比较熟悉,能够以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此次他为我们试讲的有关孝道的课程,成功地将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令学生喜闻乐见的道理。这也是教学的本质目的所在,即避免传统的说教,而是引发学生反思并能够使其肯于付诸实践的处事智慧。这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也将成为我今后教学能力提高的重点之一。
自我意见:
本次课程是我国学经典系列课程中的一讲,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课程中我较为重视以情感来开展德育,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每年我会为课程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即结合当下社会新闻,以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虽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例,但自知仍未做到尽善尽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力争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也期待在今后与大家的教研交流中,互取所长,共同提高。

3.领导点评:
祝亚平:
黄老师的课驾轻就熟,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层次递进地讲解了孝道,尤其是朗读了自己写的《父亲》一文,情深意切,为学生做出了表率,也加深了学生对孝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