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学院应邀参加首届长三角高教学会、高教所长联合沙龙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13-11-16   浏览次数:433

   2013年11月15日下午2点,首届长三角高教学会、高教所长联合沙龙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本届沙龙由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联合举办,研讨主题为“‘慕课’:中国大学参与全球教育创新的机遇”。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长三角主要高校的专家出席此次沙龙,通识学院院长助理聂晓晶老师代表我校应邀与会,并在会上作题为“天华云教育——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创新之探索”的主题发言。

  本次沙龙由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晏开利教授主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江彦桥教授,原上海市教委主任、上海高教学会会长张伟江教授,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申瑞民教授及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等专家分别在会上交流了有关“慕课(MOOCs,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慕课”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掀起的一场具有深刻反响和巨大商业潜力的教育革命,通过互联网平台,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足不出户地学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前沿课程,并且免费。

  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在会上指出,“慕课”现象最终将使人类扬弃工业文明背景下各所大学封闭式发展的教育异化现象,促进高等教育乃至人类文明的全方位融合,其积极意义不可限量。当然,对现今中国高校来说,“慕课”的出现是机遇也是挑战,大量国际优质课程的输入,必然促使我国高校进行全面深化的教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申瑞民教授指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既能在最短时间内为具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教师吸引不计其数的“粉丝”,造就名师、名课,也会依靠网络的力量,迅速淘汰大量的“庸师”,“慕课”起到了对教师能力监督和鞭策的作用。申教授强调,“慕课(MOOCs)”当中,“OOCs”——Open OnlineCourses(网络开放课程)每个教师都可以自己做,而那个“M”——Massive(大规模)不是指我们能开发出许多门网络课程,而是我们开发的课程能吸引众多的学习者。只有我们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课程,才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赢得大规模的学习者,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原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教授指出,面对“慕课”,中国的高校应当把握这个宝贵机遇,思考如何从国际教育创新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中国拥有超过2亿的中小学生,超过3000万的高校在读学生,如此众多的学习者都希望早日看到属于中国的“慕课”。

  聂晓晶老师的发言以我校“创新思维”通识课程和“云课程”、“云教室”建设等具有天华特色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介绍了国际一流高校课程资源如何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地的经验。2012年起,通识学院(原通识教学部)组成了“创新思维”通识核心课程研发团队,以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设计思维”系列课程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设了“创新思维”通识必修课程,今年上半年,2000余名2012级学生参与了本课程的学习。聂老师在会上介绍,与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系列课程相比,我校“创新思维”课程对前者的引进重在“理念”而非“内容”,这项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汉化”,而是真正的“本土化”,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解决身边实际问题(Real-World-Project)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经过本土化的天华“设计思维”课程中,有待学生创新解决的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实际问题,比如设计缩短食堂就餐排队时间的方案、设计改善选课系统选课难的方案、设计天华云教室的规划方案等等,这才是我们的Real-World-Project。此外,本学期通识学院开设了八门“云课程”,引进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在线公开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课下分组收看公开课程,讨论学习心得,课上各组轮流进行专题汇报,并由其他学生组建答辩委员会,在辩论中使知识得到内化,教师从“讲师”转型为“学习导师”,这样的形式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每周检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聂老师指出,面对“慕课”,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更注重宏观方面的诠释和分析,谋定而后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不断学习;而对于天华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更愿意主动出击,鼓励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勇于尝试,在实践中积极总结,我们乐于与长三角各大院校分享我们的点滴经验。我校的主题发言获得了众位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