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期智能制造通识课程“如何智造万物”课程圆满结束
|
|
发布人:梁洁 发布时间:2021-06-16 浏览次数:150
|
我校人工智能学院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打造的第二门智能制造通识课程“如何智造万物”,于6月11日在人工智能实训基地“FABO数制工坊”实验室成功举行了课程项目成果评估暨结课仪式。课程邀请了同济大学丁峻峰教授团队,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李鲁群教授,我校陈新斌副校长,教务处徐振处长,实训处符跃鸣处长,资产处董海霞副处长,学前教育学院滕薇院长,以及人工智能学院凌旭峰院长带领的党政领导以及骨干教师全程观摩了最后一次课程的结课过程。 课程伊始,陈校长向同济大学丁教授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随后,我校课程负责人吕博老师介绍了双方合作初衷以及课程概况,同济大学的丁峻峰教授分享了课程从美国MIT引入中国,并且在中国推广实施的情况,以及对于未来深入合作的期望。

陈校长向同济大学丁峻峰教授颁发特聘教授证书
与上学期“智造学术X”课程一样,本课程继续以通识学院为平台,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放,以“AI+X学科”方式组成5支学生创意团队。课程包括了“天华文创”与“智能家居”两个主题,通过在工科课程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有温度的智能制造新工科通识课程”。 基于在天华生活的所思所感,同学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发挥了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文创作品中充分融入天华主题元素,设计了“与世界对话——激光雕刻系列”、“天华四季校园书签”、“天华天鹅——表情包、明信片、徽章系列文创”、“断网胶带系列文创”等丰富、有趣的作品。在展示现场,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各位观摩课程的老师赏鉴。

学生设计天华主题文创作品

学生向观摩课程老师赠送文创作品 课程的第二个主题是智能创意作品开发,即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既定目标,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3D打印、机械设计、材料科学等学科技术知识,完成智能化作品设计与实现,同时提供完整的企划书。同学们设计了“儿童“丢不了”胶囊”、“智能收纳盒”、“便携式雨伞背包”、“防摔倒气囊”、“电子投影宠物灯”,五个主题的智能作品。这些作品的呈现也充分体现了小组成员的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例如“丢不了胶囊”有完整的商业分析与市场规划(商科同学为主导),“智能收纳盒”良好的技术实现性(工科同学为主)。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学科领域,了解与体验完整的产品设计流程,包括市场调查,外形设计,技术实现,商业前景分析。作品在技术学习的深入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最终得以完整的呈现,践行“学中做、做中学”教育理念。

学生展示智能创意作品
最后,陈校长进行了课程总结,首先高度肯定了课程团队在学生多学科专业背景构成、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所坐的大胆创新与尝试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成果。陈校长鼓励课程团队继续深入探索创新,并且期望课程以建设成上海市乃至国家级“金课”为目标。 全社会正在向高度智能化社会转型,因而更加需要具有开拓的思路,创新的勇气与能力,以及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的促进“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方法的反复锤炼,未来我们将在提升课程的创意孵化、技术难度,比赛层次等方面深入研究,打造出天华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智能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文 | 吕博 图 | 吕博
|
|
|
|